嫦娥三號月球車徵名活動期間,廣大市民積极參与。 晨報記者 王穎/攝
著陸器示意圖

嫦娥三號月球車示意圖
  嫦娥三號12月上旬發射

  月球車命名為“玉兔號” 中國將成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落月探測技術的國家
  嫦娥奔月,玉兔相隨。下月初,“嫦娥”家的三姑娘——嫦娥三號將帶著“玉兔”月球車,踏上一段中國前所未有的月球之旅。昨天,國防科技工業局宣佈,肩負“落月”重任的嫦娥三號已完成各項研製和試驗,運載火箭和探測器已轉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現場。如果氣象等條件具備,將於今年12月上旬擇機發射。中國將因此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落月探測技術的國家,也是美國阿波羅計劃結束後世界上重返月球的第一個軟著陸探測器。嫦娥三號月球車經全球徵名後最終命名為“玉兔號”。
  玉兔形象與月球車神似
 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昨天宣佈,我國首輛月球車——嫦娥三號巡視器全球徵名活動結束,月球車命名“玉兔號”。
  自9月25日徵名至10月25日徵名提交截止,共收到提交名稱5.3萬餘個。提交徵名者包括在校學生、退休老人、工人、農民、科技工作者、軍人及旅居海外華人。由科技專家和文化專家組成的評委會,分別進行了入圍初評、網上投票和終審評審。選出了10個入圍名稱進行網上投票評議。10天共收到有效投票344.5萬張,其中玉兔號近65萬張,得票第一。又經終審評審,評委投票與公眾投票的結果加權計算,最終,我國第一輛月球車命名為“玉兔號”。李本正說:“也有不少網友為月球車命名‘錢學森’號,體現了公眾對我國航天事業奠基者的深切緬懷。”
  李本正說,“玉兔號”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,又反映了我國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。傳說中,當年“嫦娥”懷抱玉兔奔月,玉兔善良、純潔、敏捷的形象與月球車的構造、使命既形似又神似。
  月球車實為高智能機器人
  嫦娥三號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,著陸器搭載著巡視器降落在月球錶面後,巡視器和著陸器分離,成為在月球上行駛並對月球考察、收集和分析樣品的專用車輛,大家都稱之為月球車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指出,嚴格意義上說,月球車並不是一輛車,而是一個長著輪子能夠適應惡劣空間環境,並開展空間科學探測的航天器,是一個低功耗、高智能的機器人。
  據猜測,在這隻“玉兔”登上月球後,人們很有可能在其身上找到國旗的圖案。
  200餘預案應對著陸環境
  李本正指出,嫦娥三號需突破地面試驗驗證,多窗口、窄寬度準時發射,月面軟著陸,兩器分離,月地間遙控操作,月面生存,測控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。
  “嫦娥三號任務各個系統均有大量新技術和新研產品,其中探測器系統80%以上技術和產品為新研。儘管進行了大量地面模擬實驗驗證,但是對月球,尤其是著陸區的環境認識還不充分。”李本正說,“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,我們做了200多個預案。”
  深空測控站幫助闖難關
  李本正說,探月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、載人航天之後,我國和平探索、開發、利用空間的又一重大航天活動。
  李本正表示,月球車在月面上進行巡視探測是我國航天器的第一次實踐,月球車和著陸器落抵月球時,月球車從著陸器上走下來也是比較難的過程。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和落月巡視勘察,我國已建立了一套深空測控站,使我國的測控能力跟世界先進水平相差無幾,不但具備了對月球測控能力,也為以後深空探測包括火星探測奠定了好基礎。
  ■權威回應

  “從來沒想跟誰搞競賽”
  今年10月5日,印度發射了火星探測器,有人評論說中印在搞太空爭霸。對此,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昨天表示,代表中國的航天同行對印度發射火星探測器表示祝賀。印度探測器還要在地球軌道上加速,最終在明年9月份到達火星。要環火星軌道,這個過程比較難。如果印度能夠圓滿實現環火星探測,無論是對印度還是對國際火星探測都是一個很大的成就。
  “中國航天的活動,從來沒有想跟誰搞競賽”,李本正說,中國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中國航天活動,始終是按照自己的計劃節點、按照自己的技術和經濟實力一步一步往前走,走到現在已成為航天大國,航天活動也發展到了深空探測。探月工程“繞、落、回”三步走以後,必然要進行進一步的深空探測。
  李本正表示,和平利用太空是我國的宗旨,也是世界各國的共識,大家都是要利用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,為人類進步、社會發展去開發新的資源。
  ■規劃

  無人探月分“繞、落、回”
  中國月球探測分為三個階段,即無人月球探測、載人登月探測和人類在月球短暫駐留的月球基地建設。正在進行的無人月球探測,規劃為“繞、落、回”三期。
 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。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,包括嫦娥二號、三號、四號3次任務。
  嫦娥四號任務是嫦娥三號的備份。
 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採樣返回,計劃的時間為2020年前完成。
  ■回顧

  嫦娥一號:

  傳回數據繪製全月圖
  嫦娥一號任務獲得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、三維月球地形圖等成果,並獲得了大量原始科學數據。全月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全面、精準度最高的一張月圖,不過後來的嫦娥二號將這一精準度的紀錄刷新。
  我國利用這些數據編製了首幅月球虹灣區域的地質圖和構造綱要圖,首次獲得了白天和黑夜的全月球微波圖像,提出了月球岩漿洋結晶年齡為39.2億年和月球東海盆地傾斜撞擊成因的新觀點。這些成果,進一步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知。
  嫦娥二號:

  飛行突破6000萬公里
  嫦娥二號任務獲得了7米分辨率月球三維影像,製作完成了優於1.5米分辨率的虹灣區域影像圖,在澄海對峙區發現了月表剩磁所引起的微磁層的存在,進一步測量了月面化學元素,初步對鈾、鉀、釷、鎂、鋁、硅、鈣等元素進行了分析,深入研究了全月球亮溫溫度分佈和月壤特征,完成了四大科學目標。在拓展任務中,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飛越交會探測。
  截至目前,嫦娥二號衛星飛行突破6000萬公里……預計2014年7月星地距離達到1億公里。
 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韓娜
(編輯:SN01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71teovj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